图片
  简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而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详细]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单

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本文记录了1901年-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以来的历年获得者及其获奖理由。[详细]
   1919
图片

朱尔斯·博尔德特

比利时细菌学家,免疫学家。1870年 6月13日生于苏瓦尼,1961年4月6日卒于布鲁塞尔。1901年研究免疫问题时发现抗体有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的机制是吸附作用,还发现百日咳杆菌并研制成功百日咳菌苗。由于他对体液免疫学和血清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获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探寻霍乱免疫之谜

大家小时候接种的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年岁稍大的朋友还种过的牛痘疫苗等等,所有这些预防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诱导人体产生抗体。相信大多数人都对抗体的印象颇好:因为有了它,就意味着自己从此对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产生了免疫,也许终生都不会再得这种病了。[详细]
   1914
图片

罗伯特·巴拉尼

罗伯特·巴拉尼是一位奥地利出生的匈牙利裔犹太人,也是一位生理学家。罗伯特·巴拉尼研究了脑和耳在人体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他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诊断内耳中用于控制平衡的前庭器官的问题。在1914年因为对于内耳前庭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被俘的科学家

幼年的巴拉尼染上了骨结核,这导致他的膝关节终生僵硬。倔强的巴拉尼并不屈服于身体的不便,网球、登山等运动陪伴了他一生。也许也正是这个身体方面的原因使得巴拉尼成年后走上了医学之路。1905年,巴拉尼在对前庭器官的功能研究中收获了重要发现。[详细]
   1913
图片

查尔斯·里谢

1850年8月26日生于法国巴黎,1935年12月4日卒于巴黎。父为著名外科医师,巴黎大学外科学教授。他17岁当父亲的助手,后到巴黎大学插班就读,1876年毕业于巴黎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巴黎大学医学院任教。他一生在该系的生理实验室工作,因发现和研究过敏反应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免疫的另一面

1798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一成果标志着免疫学蒙昧时代的结束。尽管当时的人们对种牛痘还是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认为种牛痘会使人长出牛头、牛角或成为怪物,但牛痘的确切效果还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当然,那时的人们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去搞清楚种痘的免疫学原理。[详细]
   1912
图片

亚历克西·卡雷尔

卡雷尔(1873~1944)1873年6月28日生于里昂,1944年11月5日卒于巴黎。1890~1900年为里昂医院实习医生。1900年获里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里昂大学做了2年尸体解剖工作。1904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学工作,后被派往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现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医学研究(1906~1912)。[详细]

从刺绣中获得灵感

18世纪70年代,爱德华•琴纳受挤奶女工的启发,发明了种痘法预防天花;现在,另一项医学上的重大进展又在一名刺绣女工的帮助下完成了。在观察刺绣的过程中,卡雷尔发现固定布料边缘的手法可以为血管吻合术所借鉴,受此启发,卡雷尔发明了著名的“三点法”血管吻合术。[详细]
   1911
图片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1862~1930)瑞典眼科专家。他研究了眼睛折光,并因此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古尔斯特兰德还发明了狭缝灯,这种工具今天的眼科医师仍在使用。他发明的无反射检眼镜使医生们检查眼病更加便利。古尔斯特兰德还发明了一种白内障手术后使用的非球面透镜。[详细]

照亮心灵之窗

对于普通人而言,视觉是我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最可倚赖的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眼睛究竟是如何捕获图像的?它的工作机理又是怎样的呢?直到约一个半世纪以前,眼科专家、德国人赫尔姆霍茨才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当然,这些工作也是建立在对眼睛的解剖结构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之上的。[详细]
   1910
图片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1853年9月16日,科塞尔出生在瓦尔诺夫河畔的罗斯托克城的一个商人家庭,是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对蛋白质研究有卓越的成就,是19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的获得者。科塞尔指出:核蛋白含有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因此尽可以不必说那含糊不清的核蛋白,而说核的蛋白质,其中的非朊基(非蛋白质部分)就是“核酸”。[详细]

从植物迷到生化先驱

今天的生物化学早已硕果累累,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都是进入这门学科的首要内容: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蛋白质水解生成的天然氨基酸只有二十余种,氨基酸之间依靠酰胺键形成肽链;核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在学科的起步阶段,在缺乏必要的研究方法和设备的条件下,科塞尔的成就已经无愧于先驱的头衔。[详细]
   1909
图片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歇尔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歇尔是瑞士杰出的医学家。有世界研究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治疗先驱之称。科歇尔所著《外科手术大全》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外科手术的经典。他还发明了石碳酸消毒法,这是他发明的多种消毒防腐技术之一,现在许多外科专用名词、外科手术程序,以及外科器械,还都是以科歇尔的名字命名的。 [详细]

使用手的医术

从1901年到1908年,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医学奖毫无例外地颁发给了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科学家,还从未有临床医生获得这一奖项。外科医生科克尔打破了这一规律:他以精湛的手术技巧挽救了大批甲状腺疾病患者。190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科克尔。在百余年的诺贝尔奖历史中,科克尔也是为数不多的获得这一崇高奖项的临床医生之一。 [详细]
  1908

两重防线、“魔弹”及其他

埃尔利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犹太人,生于1854年3月14日(与贝林的生日恰好相差一天),187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埃尔利希作为弗雷里希教授的助手从事染料和组织染色的研究。在研究中,埃尔利希将染料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相对应地,血液细胞的颗粒也被分为同样的三类,今天临床上仍在沿用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1882年,埃尔利希发明了著名的“抗酸”染色法,这一方法使得科赫发现的结核杆菌观察起来更为清晰,改进后的抗酸染色法今天仍在使用。[详细]
   1907
图片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最早提出了疟疾偶发症的寄生性理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所起的作用。1880年他在疟疾患者血液中发现疟原虫;1896年发表文章论述疟原虫在人体外亦可见学说;他的这些观点后均被医学界所证实。因发现疟原虫及后来对原虫病的研究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详细]

疟原虫的发现

说到疟疾不得不提的就是疾病的罪魁祸首——疟原虫,说到疟原虫又再次想到了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法国医生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他是第一个认为在人体外肯定会有疟原虫存在的人。拉韦朗毫无停歇地工作了27年,一直致力于原生动物领域,并且把他对疟原虫的研究不断扩大。可以说原生动物病是今天医学和寄生虫学里最有趣味的一章。 [详细]
  1906

大脑的结构

早在二十世纪初,意大利解剖学者卡米洛·戈尔季和西班牙生物组织学者桑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开始对脑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人脑中神经细胞具有复杂精巧的结构。他们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神经学的基础,并因此同时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自此以后,神经科学的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真正创造大脑活动的细胞是神经元,它们只占大脑细胞总数的十分之一。神经元和分子之间的这些活动,建构了我们心智的基础,而如果能控制这些活动,对生理性的精神治疗会很有效。[详细]
   1905
图片

罗伯特·柯赫

R.柯赫于1843年出生于德国克劳斯特尔城。33岁时他分离并证明了炭疽热的病原菌是炭疽杆菌,这是人类首次证明特定的微生物可引发特定的疾病。以后,他与安柏斯分离出伤寒杆菌并独立分离出了结核病菌。他发明了蒸汽杀菌法和防止炭疽的接种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细菌学发展的里程碑。
[详细]

最好的礼物

1872年12月11日,刚刚29岁的罗伯特•科赫收到了他一生最好的生日礼物——一台精美的显微镜。为了这件礼物,他的妻子艾米几乎花掉了所有的积蓄。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笔花费完全物有所值:科赫凭借这台显微镜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发现和贡献极大地改变了医学,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详细]
   1904
图片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因条件反射理论荣获1904 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详细]

循序渐进、谦虚和热情

1936年2月,弥留之际的巴甫洛夫请求一名学生坐在病床前,记录自己对死亡的感受。巴甫洛夫生前最后一份出版物是《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信中对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们提出了三条希望:循序渐进、谦虚和热情。巴甫洛夫本人正是这些信条的忠实践行者。[详细]
   1903
图片

奈尔斯·赖伯格·芬森

芬森于1860年12月15日生于弗罗群岛的托尔沙温;1890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学位。1896年他在哥本哈根成立了一个光研究所,研究“化学波”,发现用强力短波光照射以治疗由结核菌引起的皮肤病真性狼疮。由于芬森在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及其他皮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190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授给了芬森。[详细]

率先用集中光线治病的"神医"

用光来治病,在今天是平常不过的事,简单到激光去斑,高端到伽马刀、射波刀,令人眼花缭乱之至。这一切并非古已有之,光线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手段始于丹麦医学家奈尔斯·赖伯格·芬森(Finsen,N.R.1860~1904),屈指算来,不过百年之久。[详细]
   1902
图片

罗纳德•罗斯

英国热带病医生。证实疟疾是由疟蚊传播,为成功地研究和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获19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57年5月13日生於尼泊尔阿尔莫拉,1874年入伦敦圣巴塞罗缪医院学医。1888年随E.E.克莱因学习细菌学,任利物浦医学院热带医学讲师。1901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926年英国成立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热带卫生研究所。[详细]

我找到了狡猾的种子

1894年,刚刚决心投身疟疾研究领域的罗纳德•罗斯在英国伦敦与著名的“热带医学之父”曼森进行了一番极具意义的学术交流。这次交流对于后者而言,可能仅仅意味着前辈对后辈的简单提点,然而对于前者来说却意义非凡:这次谈话将这名天才的研究之路彻底颠覆了过来,让罗斯取得了毕生最大成就。[详细]
   1901
图片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是德国医学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89年他受罗伯特·科赫邀请进入柏林传染病研究所,他在这里奠定了血清疗法的基础,发现了破伤风抗毒素。从1891年开始他开始研究白喉的抗毒素,他的成果最终使得这个当时往往致命的疾病终于被征服了。[详细]

圣诞节的传奇拯救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所谓抗毒素实际是一类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通过计划免疫注射百白破疫苗,白喉在现代社会已经非常罕见。当前美国每年白喉的发病人数已降至个位数;在中国,白喉也只是偶尔零散发病,不再发生大规模流行。卫生防疫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伟大的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先生。[详细]
   1920
图片
   1921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