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RS十年看中国医卫领域的变革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席卷全球,在与病魔抗争的战场上,最美的白衣天使交出了一份令公众满意的答卷。十年之后,回望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非战役,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在十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近日,医学论坛网在官方微博发起调查——“SARS十年中国医卫领域发生的哪些改变意义重大”?调查结果位列前6项的分别是“医生的职业成为高风险职业”(73.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发布”(31.6%),“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28.9%),“建立了传染病疫情信息发布制度”(23.7%),“重症医学学科得到发展”(21.1%),“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农村公卫体系得到加强”(21.1%)。[详细]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已做好准备

近日,英国报告同一家庭出现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与不安。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目前,全球已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12例,3例为英国居民,5例来自沙特(包括3个死亡病例),2例来自卡塔尔,另外2例(均为死亡病例)来自约旦。[详细]
图片
更多>>  专家访谈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1)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1)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2)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2)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3)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3)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4)

SARS十周年特别节目(4)

更多>>  生命的辉煌图片展
何兆福受到媒体“围攻”

何兆福受到媒体“围攻”

公交车窗外的天安门

公交车窗外的天安门

疫情由5天公布一次改为每天公布

疫情由5天公布一次改为每天公布

曾光提出人民医院隔离的建议

曾光提出人民医院隔离的建议

302医院用先进的喷洒式设备消毒

302医院用先进的喷洒式设备消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非典病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非典病房

共产党员成为抗击非典的中坚力量

共产党员成为抗击非典的中坚力量

钟南山为非典患者检查

钟南山为非典患者检查

非典疫苗研究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非典疫苗研究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WHO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WHO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309医院欢送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出院

309医院欢送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出院

《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发行

《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发行

医生留给世人的永远是坚强的背影

医生留给世人的永远是坚强的背影

防护服背后掩藏不住医生必胜的决心

防护服背后掩藏不住医生必胜的决心

孩子一生中最难忘的吻

孩子一生中最难忘的吻

2010年小汤山医院被拆除

2010年小汤山医院被拆除

更多>>   媒体报道

非典十年祭——再望小汤山

非典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是一个足以重新开启又一个记忆的单元。但是,当我们回望与“死神”抗争的岁月,发现那些故事与境遇,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无数个体的命运,留下了未来多少年仍然挥之不去的印象与图景;也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危险时,学会了冷静、理智和沉着。或许,非典的价值,正是十年来的那些变与不变。[详细]

非典十年祭——忘却的“非典后遗症”

10年过去,对于脑海中不断回放的非典遭遇,55岁的她依然能够清楚地记住每一个片段。那些本应渐渐模糊的琐碎细节,如种牛痘般深植在她的脑海中……“一开始是膝盖疼,接着脚后跟,然后是两个肩膀。发作的话,就跟骨头里长刺一样,连床都不敢沾。”2013年1月2日,在北京市望京医院住院处关节三科的病房里,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杨志霞正在接受治疗。[详细]

非典十年祭——后非典,十年的价值

非典后,“重治疗、轻防疫”的观念被改变,原本经费紧缺、反应迟缓的卫生防疫体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张文荣是在医院陪伴生病的父亲时被感染了非典。这么多年来,对于十年前的那场疾病,她一直耿耿于怀。“4月8日卫生部就有文件,要把‘非典作为传染病’控制,为何我们4月中旬住院,医院还允许陪床?”[详细]

非典十年:钟南山谈非典后遗症争议

从全国“两会”上为民鼓呼的“炮手南山”,到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发表“灰霾比非典更可怕,谁都逃不掉”的刺耳直言,今年77岁的钟南山依然活跃在时代的最前沿和媒体的聚光灯下。但在这些光环背后,钟南山承受了多少压力和误解?回顾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这十年,“敢说真话”的钟院士又有什么未曾说出的心里话?[详细]

非典十年:反思我国隐瞒疫情惯性仍存在

许多人还记得,2003年的春天,北京的天气出奇的好,街头的月季花开得特别娇艳。十年后,再次谈起那场疫情,67岁的曾光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说:“对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来说,SARS是一个里程碑。[详细]

非典十年:“非典后遗症”患者不应被遗忘

日前,一度被称为“成功治愈的非典病患”的方渤悄然开通微博,并联合其他152名“非典后遗症”患者联名求助,希望成立“非典后遗症”患者救助基金,方便救治。人们期待“非典后遗症”患者联名求助能得到积极回应,不让“非典后遗症”患者被爱心遗忘,使这一特殊群体得到真正的温暖。[详细]
  SARS大事记
SARS大事记
更多>>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SARS报道资料库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