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更多>>   专家观点
慢性胰腺炎诊疗新进展
近几年,CP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其中一方面可能来源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另一方则是在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目前,虽然CP的发病率较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其早期诊断仍然较为困难,并且诊断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CP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发现,影像学检查是CP诊断的主要依据。近年出现内镜超声、3D-MRCP、胰泌素增强MRCP、胰管内镜等新的诊断方法,大大提高了CP的确诊率。..[详细]
ERCP为慢性胰腺炎治疗提供新方法
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术式缓解疼痛、纠正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手术中应尽可能少的切除胰实质以避免糖尿病和外分泌功能不足。晚期实施的各种术式的外科治疗难以改善胰腺功能和延缓胰腺病变的进程,主要治疗成功的标志是疼痛的缓解或发作频率和程度的下降。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如果早、中期干预可能会延缓胰腺实质的改变和保护内、外分泌功能。..[详细]
新发糖尿病是胰腺癌的病因
在胰腺癌的方面,确实一直有关于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二者究竟谁为因,谁为果,还是互为因果的争论一直存在。一方面,在二者的关系论中一直有一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即大部分糖尿病的患者,其发生胰腺癌的几率是普通正常人群的2-3倍,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胰腺癌发病率高,可以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子;另一方面,糖尿病也被认为是胰腺癌的伴随症状或早期事件,约20%的胰腺癌患者在胰腺癌诊断前2年内已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详细]
胰腺癌尚无敏感特异性高的肿瘤标志物
目前,因其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非常低,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发现时都已经属于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小于5%。因此,如何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是目前研究者们最为关注也着力研究的课题。如图一所示,如果早期发现胰腺癌其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如果中晚期发现其生存率小于5%。意识到了胰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则是如何进行早期的诊断的问题。目前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充分认识预警症状和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建立敏感、特异、简便可行的筛查和诊断方法。..[详细]
联合放化疗可延长胰腺癌生存期
虽然近年来影像学诊断等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许多肿瘤在早期诊断率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情况仍旧不那么乐观。近些年来,专家学者在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因胰腺癌早期无特异症状,确诊时,大部分已属于晚期,总体5年生存率一直低于5%。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胰腺癌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手术切除率低于20%,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详细]
胰腺疾病诊疗新技术及新方法
超声内镜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是将直视内镜和超声扫描检查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疗技术。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 是通过穿刺取得细胞,并进行病理学研究,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组织来源,主要应用于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上,也是目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详细]
我国CP致病因素不断变更
慢性胰腺炎(CP)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而在我国发病率低,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国CP病因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以酒精中毒为主要病因,占60%~90%,我国C P的主要病因是胆道系统疾病,其次才是酒精中毒.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日益改变,CP的致病因素在不断变更.发展中国家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的比例在上升。在我国,胆道疾病仍然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过量饮酒导致胰腺炎比例增加。..[详细]
早期SAP风险评估利于降低死亡率
早期对临床风险因素评估,早期干预有望阻止疾病的进展,从而降低病死率。那么,是否有准确的SAP预测办法呢?非常令人遗憾,目前仍没有准确的预测方法,但业内比较公认的是BISAP方法,它包含五大指标,即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神经精神状态异常(Impaired mental status)、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年龄(Age)、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当评分为2分:死亡率1.6%;3分:死亡率3.6%;4分:死亡率7.4%;5分:死亡率9.6 。虽然BISAP预测体系不能完全预测,当确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意义的预测方法。..[详细]
早期ICU强化治疗可减少SAP并发症及死亡率
目前, SAP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非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既往的老方法有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休克、营养支持、消炎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及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术。既往一般主要以开刀的形式进行治疗,近些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模式和新的治疗手段。..[详细]
  专题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