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2年12月5日~8日,由亚太消化疾病周联合会、亚太胃肠病学会、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和国际消化外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2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2012)在泰国曼谷举行。专题内容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食管失弛缓症

2012年12月5日~8日,由亚太消化疾病周联合会、亚太胃肠病学会(APAGE)、亚太消化内镜学会(APSDE)、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和国际消化外科学会(ISDS)联合主办的第12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2012)在泰国曼谷举行。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学周平红教授应邀在APDW大会上发表2场演讲,并荣获大会presidential award,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内镜切除治疗工作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外同行认可。医学论坛网记者特别向周平红教授约稿,现将周教授在APDW上的演讲与大家分享。[详细]
更多>>  热点聚焦

汇总APDW,“旧”疾病期待新方法

2012年12月5-8日,由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联合会、亚太胃肠病学会、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和国际消化外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2届APDW,在泰国曼谷皇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亚太地区的消化科、肝病科、腹部外科、消化内镜科的约2500名医师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主要针对胃肠病学取得的突破进行传播和讨论,交流内容涵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新进展,以下对本次会议部分重点内容进行介绍。[详细]

乙肝主动免疫重建 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

市售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可在部分肝移植受者中重建HBV主动免疫,并有望取代目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核苷类似物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方案,但其反应率仍有待提高,远期安全性也须进一步被评估。[详细]

TIPS治疗门静脉血栓的现状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现有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外科分流及切栓以及介入疗法等。其中,以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主的介入治疗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篇结合第12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上有关门静脉血栓的内容,综述当前诊疗现状。[详细]
  往届热点回顾

APDW 2009:关注消化病学的前沿

2009年9月27-30日,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会议在中国台北举行。“消化病学的前沿”是本届会议的主题,会议交流内容涵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新进展,以下将对本次会议重点内容进行介绍。[详细]

APDW2010热点聚焦

2010年9月19-22日,第10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本次会议由亚太胃肠病学会、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和国际消化外科学会联合主办,日程包括1天的继续教育课程和3天正式会议,同时还进行2天现场内镜演示。[详细]

APDW 2011在新加坡召开

2011年10月1~4日,第11届亚太消化疾病周在新加坡隆重召开。[详细]

血清学和分子标志物可指导炎性肠病治疗

在第11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会上,来自美国雪松—西奈山医学中心的麦戈文(McGovern)教授总结了目前炎性肠病(IBD)治疗常用的血清学和分子标志物,并提出展望。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者在临床表现、预后、自然病程和治疗反应上都存在明显差异。预测自然病程和对治疗的应答及毒副作用将为医师和患者提供早期干预的机会,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详细]

干细胞与结肠癌发病相关

新加坡医学生物研究所巴克(Barker)教授及其小组在研究肠道干细胞与结肠癌的关系中取得进展。道上皮作为身体屏障之一,长期受到药物和化学物质的侵袭,需要定期的自我更新。更新是由定位在小肠腺的上皮小凹中的少量成熟干细胞来驱动的。Lgr5是一种Tcf/b-连环蛋白(Wnt)靶向基因,在肠道隐窝基底的柱状细胞上特异性表达。利用动物体内谱系追踪,证实了这些细胞即小肠和结肠内的干细胞。利用类似方法,在毛囊和胃都发现了Lgr5标记循环干细胞。在其他组织中采用谱系追踪方法,包括肾脏和大脑,都强烈提示Lgr5是成熟干细胞的标志。[详细]

内镜成像技术发展助力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

日本慈惠会医科大学田后(Tajiri)教授认为影像增强内镜技术,如窄带成像(NBI)和自动荧光成像(AFI)可提高内镜下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水平。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可达到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等同或类似的准确度,并可实时观测胃肠道细胞和细胞核。此外,内镜下靶向分子影像技术可使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例如针对靶细胞及通过结合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上的感光分子内镜技术。类似的内镜技术持续更新可促使“超级内镜”产生,使得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同步完成。[详细]

肠易激综合征新的靶向治疗途径

 2011年10月1~4日,第11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塔利(Talley)教授在会上介绍了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目前,IBS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除,但有研究提示,IBS为遗传性疾病,且IBS存在5羟色胺失调、内脏高反应性、低级别肠道炎症(包括肥大细胞)、“细胞因子风暴”反应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这为IBS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详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处理

在第11届亚太消化疾病(APDW)上,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斯(Fass)教授在报告中谈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及上腹部烧灼感。餐后不适综合征须包括至少1周数次的常规量进食后的饱胀感或至少1周数次的早饱。判断标准为上腹胀或进食后恶心或过度嗳气。上腹痛综合征须包括定位于上腹部的至少一周一次的中等程度间断性疼痛,疼痛并非全腹痛或者定位于其他腹部区域或胸部的疼痛,也不能通过排便或排气缓解,且不符合胆囊疾病或奥狄括约肌疾病的诊断。[详细]

药物遗传学促进丙型肝炎治疗

2011年10月1~4日,第11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上,日本国家健康与医疗中心沟上(Mizokami)教授介绍了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优化治疗,并将药物遗传学与临床实践相互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长足进步,这为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不同疾病和药物应答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Mizokami小组确定了与日本CHC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联合治疗(Peg-IFN/RBV)应答高度相关的2个SNP位点,均定位于19号染色体IL28B基因附近。[详细]

消化内镜:活跃并充满挑战的领域

本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充分展示了目前国际消化内镜领域的前沿内容。许多专家介绍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表明亚太地区在内镜诊断及治疗领域处在世界前列。[详细]
  美欧亚三大消化疾病周链接
更多>>  相关链接
  专题链接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